专业 职称  
行业动态
“茅酒之源”文化旅游体验区,贵州 / 惠庭都市建筑设计
2018-8-17 9:47:08

“茅酒之源”文化旅游体验区,贵州 / 惠庭都市建筑设计

山地场镇人居空间设计实践

概述

在传统人居环境面临生产、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革的时代背景下,茅台镇茅台酒厂在其一车间厂区,原茅台镇茅台酒“成义、荣和、恒兴”三大烧坊所在街区,复兴茅台镇、茅台酒的历史文化,达到更新茅台镇的城镇空间,复兴茅台镇传统文化和创新人居环境的目的。

项目概览

设计策略

以公共艺术为媒介,实现历史、地域、文化、空间和景观的有机交融。恢复地缘风貌、遵循营造传统,再现清末民初和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杨柳湾传统酿酒工坊重要历史片区的街巷空间、建筑风貌、生产生活场景,复兴传统场镇宜商宜居的人居环境。继承和延续茅台镇的人文精神和历史文化,展开山地场镇可持续发展的创新研究,探索“城镇化”进程中传统地域文化与当代生活方式的有机融合。

再现杨柳湾传统酿酒工坊重要历史片区的街巷空间


技术路线

更新——以场镇空间为基础

重塑国酒文化“历史的物质载体”,对杨柳湾山水环境、整体风貌格局、传统建筑要素和街巷空间肌理等有形的物质环境进行复原,实现茅台酒文化(古代、近代、当代)交融传承。

茅台酒传统的制酒活

复兴——以活动传承为延展

通过生产活动和生活方式的呈现式恢复(磨坊、制坛坊、封口坊、马店和黔北传统民居等),再现国酒茅台的酿造文化,恢复茅台镇传统生活的记忆。

“茅酒之源”文化旅游体验区实景照片

创新——以人居环境体验与可持续发展为目的

通过对场镇更新设计与文化复兴实践,创新性地营造出既继承传统、接续文脉,又符合当代使用(新生活方式)需求,且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

室内展陈空间

室内展陈细节

规划设计

交通体系:爬山街(南北走向)连接杨柳街与赤水河码头,台地半边街(东西走向)与杨柳街平行,街巷交错相连。

街巷美学:南北爬山街(内向型街巷)、东西半边街(观山观水的外向型街巷),串联窖坑遗址广场形成收放有序的街巷美学。

空间形态:遵循典型地域特征,以传统街巷为骨架,组织建筑布局、邻里后院、邻里外坝、街旁小坝和功能性或保护性绿化空间。

视觉肌理:合理控制建筑密度,结合地形和视线分析管控建筑高度,以坡屋面和小青瓦屋顶为主的传统木构建筑形态特征,恢复黔北地区传统小场镇的视觉肌理。

空间结构分析图

建筑设计

规制:遵循清末民初黔北地区的传统民居形制,以穿斗木结构为主。

形态:爬山街两侧采用山地木构、分层筑台、吊脚架空与青瓦坡顶等设计手法,形成次第层叠、店宅结合的场镇街巷空间与建筑形态。

平缓地势设置合院式小天井带檐廊的传统民居建筑,丰富片区内的建筑类型与形态。

风貌:采用不同形态的黔北地区传统式、院落式民居建筑组合,利用山地竖向高差优势,打造杨柳湾酿酒工坊片区独特的山地特色建筑风貌。

功能:恢复与酿酒相关的作坊、当地民俗功能用房、传统民宅。

典型大宅院

景观设计

重塑杨柳湾传统酿酒工坊片区的景观,是为了展现茅台镇历史与文化的自然景象,是时间、空间和行为的公共艺术实践,具有鲜明的功能性和精神性。具有鲜明山地场镇特色的杨柳湾街坊,不仅是历史渊源的文化景观,更是今天重要的文化和旅游资源。杨柳湾不再是城镇的景象与大地的烙印,更是每一个茅台人和访客的生活体验,是对新时期“城镇化”建设中人居环境的未来展开的一次思考与自省。

街巷景观


营造技术与建筑材料

在营造技术上,屋架结构以穿斗式屋架为主,夯土墙为辅。个别规格等级较高的合院式民居中的厅堂采用穿斗混抬梁的做法。围护结构楼板以下以木装板墙为主,楼板以上多为竹编抹灰泥墙为主。小木作部分重点装饰的部位有吊瓜,门簪等部位,正房明间门窗等。建筑材料完全遵循当地传统,采用原生态的本土天然材料,木、石、竹、泥、石灰、桐油、青瓦。为了烘托渲染历史文化的艺术效果,其中木料主要采用当地传统建筑中的旧料,不足的用当地产杉木补充。墙体主要为木装板和竹编夹泥墙。建筑的用材、选料、工艺均遵循当地传统技术。整个建造的过程是由当地几位掌墨师傅带领自己的施工班子完成。从下地基、取材、加工、立房子、上大梁等各个工序环节逐一开展。

施工现场

结语

本着复兴宜居、宜商、宜产的杨柳湾传统酿酒工坊的历史空间和人居环境的目的,希望表达一种尊重历史、唤醒记忆、提出反思、传承文脉、引发共鸣的态度与愿景。

总平面图

文章来源:谷德设计!